達賴喇嘛 五道十地 2007年7月7日
- sherryjjhsu
- 5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五道十地
2007年7月7日,法王在大昭寺為台灣法會講授《菩薩戒論》。
藏語「法」意為變化或改變。變化者,即道諦;變化後,即證得滅諦。
在某一障礙的對治尚未生起之前,相應的對治必定會生起。因此,正確的對治是聖道,而相應的先行對治則是凡夫道或入道之前。 《心經》雲:“門、門、波羅門、波羅僧門、菩提薩婆訶。”
「大耶陀」意為「如是」。 《心經》第一部闡述了許多空性的道理;當你觀想空性時,你的內心會這樣變化:「噶當、噶當、波羅噶當、波羅僧噶當…」。 「結地」表示去的將來時,行走的現在時,以及過去的過去時,所以這句咒語的藏譯是:“去,去,去到彼岸……”
第一個「去」是資糧道,第二個「去」是加行道,「去彼岸」是見地聖道,「如實去到彼岸」是修行道,「立菩提」是無學道。這些真實功德的增長,只能在我們的心相續中建立。
首先,要精進地生起從未有過的菩提心。當你擁有自然生起的菩提心時,就能方便地在心相續中成就大乘資糧道。思惟菩提心的利益,專心精進修行菩提心,進而生起由大悲根而自然生起的菩提心。此時,修行者本身就是大乘資糧道上的菩薩。
菩提心是大乘方便的根本。在此基礎上,修行證得無我的智慧,並獲得此智慧功德的加持。當具有菩提心的佛教徒獲得緣起空性的智慧後,便會獲得加行道,即第二個「門」。
加行道之後,證得空性的二元性逐漸減弱,證得空性。此即“彼岸道”,此時渡過世間,到達彼岸。獲得此證道的人,便是聖人,亦即真正的僧人。他們的心相續證悟,才是真正的法寶,也就是斷除見道所斷三結的功德,也是其始祖——大乘見道和證空無間道——的正道。以上是「波羅門」。
接下來是行道的「波羅僧門」。見道是第一階段,行道從第二階段開始。從第一階段到第七階段,也就是第七個不淨地,我們還要努力,逐漸斷除一切煩惱。煩惱斷除之後,從第八地第三清淨地開始,逐漸斷除智慧的障礙,最終成佛。以上是大乘的「行、行、往生、正生、立菩提」。簡言之,一切真正功德的成長,只能建立在我們的心流之中。


留言